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_山东蓝贝思特教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400-0531-861
ENGLISH / 中文
新闻动态
集团新闻
下属企业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7-12-20   查看:3228
摘要: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快速更新的今天,教育的途径和范围在不断扩展,教育的形式和形态也更加多元,教育的场所和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和角度也发生着变化。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快速更新的今天,教育的途径和范围在不断扩展,教育的形式和形态也更加多元,教育的场所和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和角度也发生着变化。未来,教育会以什么形态存在?谁会成为教师?教师的角色和使命会有哪些变化?学校将以哪些形式存在?

  近日,在首届GES未来教育大会上,来自全球的教育专家、教育创新的实践者和网络教育的实践者,围绕科技推动教育进步、未来学习方式的变革、人工智能与个性化学习、科技推动教育均衡化发展等议题,深入分析了未来教育的模样。

  教育

  从方式向思维转变

  在信息化的助力下,教育的方式近年来发生了很多变化,慕课、网络视频教学、翻转课堂等教育形态层出不穷。学生在学校之外、网络之上,有更多符合自己兴趣、需求或愿望的个性化学习。

  基于当前全球教育信息化的创新,未来教育大会圆桌论坛展开了一场关于未来教育的畅想,邀请学者们勾勒未来教育的轮廓。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定义、教育的环境、教育的生态、教育的方式、师生关系,以及家庭的关系,都在发生转变。这种变革是非常深刻的,可以说,颠覆了整个的传统教育观念。”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说,“我想我们需要改变。”

  那么,我们需要怎样改变?

  “课程标准将发生改变。”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表示,“未来我们到底要教什么,学什么?”借助信息技术,知识性内容的获取更加便捷,教育将更多关注个体分析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好未来总裁白云峰表示,中国的基础教育在知识力的培养上成果显著,而未来,学习力和思考力或将成为学生发展的核心价值。

  对儿童发展规律的认知将发生改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分析,新的教育生态对儿童大脑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规律,应将这种新的规律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如今,脑智规律研究已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研究儿童大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思维、记忆、反应、执行、注意等认知发展,为教育创新提供支撑。

  教育的宽度和长度也将发生改变。“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等将成为常态。”美国哈佛大学中国历史研究学者包弼德说。5年前,作为哈佛大学副教务长,他开设的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公开课(ChinaX),让更多人通过网络进入哈佛课堂。如今,慕课等网络课程开发形成了井喷式爆发,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但是,有一样是不会变的,就是教育的本质不会变化。”顾明远分析,“教育传承文明、创新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会变。”

  教师

  从传授者向引领者转变

  如今,层出不穷的网络学习程序使教师的定义更加广泛。正如朱永新所说,“教育提供者将不再是学校,而是能者为师。”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开发,课堂变得更加智能,分析更加精准。例如,智能教学系统和智能练习系统能够实现个性化学习,表情识别技术能够关注课堂中每个学生的即时反应和获取知识的角度。而对于大数据的应用,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执行副总裁大卫·亨特(David L. Hunt)表示,大数据能将各种渠道的数据整合到一起,通过特定的评估工具,提供一种全面的视角,精准分析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现更加科学的测评和评估。

  那么,对于学校的教师来说,诸如此类的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将是挑战者还是合作者?教师如何才能在信息化环境中华丽转身?

  论坛上,专家学者们不约而同地表示,教师将在人格发展和道德培养上发挥引领者的作用,永远不会被技术所替代。

  “在人格的建立和启蒙上,教师的工作是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肯定地说。好未来联合创始人刘亚超也表示,教师将成为教育研发者或引领者,像导师一样,为学生指引方向。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则从更深层面阐述了教师的责任——教师更应将自己看作一个道德角色,应该是道德上的楷模。

  技术或许能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白云峰分析,在人工智能时代,课堂能够更精细,帮助教师更精准地了解学生,从而实现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

  “外部的行为世界,机器可以模仿,但是人的精神世界,人工智能恐怕替代不了。”顾明远说,教师是成长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学校

  从学习中心向社交中心转变

  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习可以无处不在。在美国,本·尼尔森(Ben Nelson)创建了一所没有校园的大学——弥涅尔瓦(Minerva)大学,课堂教学在自主开发的在线学习平台上进行。除了形式的创新,这所大学在招生上也不拘一格,通过个性化的测试在全球范围内筛选顶尖学生。作为弥涅尔瓦大学的创始人,本·尼尔森说,我们需要重塑高等教育和高等学习,高等教育的学校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应该是以自由和免费的形式进行学习,而不是让所有学校遵从同样的形式。

  这种网络大学的建立,不禁使人们思考,学校未来还会存在吗?对此,朱永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未来的学校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更多元的形式存在,但学校教育将打破连续性的学习。学生可以在多个学习中心学习,知识和能力的构建将是关键。”

  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校长迈克尔·克罗(Michael M. Crow)。他表示,校园中的集体学习、讨论和社交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此,未来校园将是学习的核心区域,虽然课堂与合作可以借助网络发散到全球,但是这个核心位置不会变。

  “学习既是个人的行为,也是集体努力。”顾明远说。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反思教育》报告中指出,学校是人生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公共场所,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

  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派,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致力于将科技融入到教学、科研、阅读等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优化。对此,迈克尔·克罗表示,学校应始终聚焦于适应性和延展性。适应性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更高成就;延展性则是帮助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更优质的教育。来源:中国教育报


媒体中心
服务热线
客户服务
集团简介
集团简介
发展历程
集团架构
资质荣誉
企业文化
产品中心
光能黑板系列
普通黑板系列
环保书写套装系列
多媒体讲台系列
护眼灯系列
服务与支持
解决方案
服务体系
下载中心
招商加盟
业务模式
招商政策
招商咨询